当前位置:首页 > 综合 > 乡土散文:莜面

乡土散文:莜面

2024-04-29 06:04:45 [焦点] 来源:忑忑忐忐网

乡土散文:莜面

莜面情结

说到莜面先讲讲莜麦。莜麦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散文历史,春天播种,莜面秋天收割。乡土扬花期间,散文白茫茫一片,莜面微风吹来,乡土麦浪翻滚。散文随风飘荡的莜面馨香也扑面而来,沁人心脾。乡土花谢后结出一串串孕育着麦粒的散文铃铛。不久莜麦成熟了,莜面黄黄的乡土,像一片金色海洋。散文农民种下的莜面希望,终于到了收获季节,人们笑逐颜开,欢乐洋溢在脸上。

那个时候,田收莜麦是镰割的。人们弯着腰,你追我赶,挥刀向前,身后是一行行割好的麦把。这是农民最辛苦、最紧张的时期,“龙口夺粮”啊!

“百里西风禾黍香,鸣泉落窦谷登场”,田收后就是场收。梿枷打莜麦成了我的经典记忆。莜麦头对头均匀地铺在场地上,人们手握梿枷,两两一对分站在麦头两旁,梿枷此起彼落,整齐划一,“啪、啪”声响彻上空,场面很是壮观。梿枷扇叶打到麦穗上,麦粒脱离了麦秸。

场收最后的工序是麦粒归仓,这是农民艰辛付出后最为愉悦的回报。有几年父亲在院子里挖个深坑,里边垫上麦秸,把莜麦倒进去,上面再放上麦秸,最后用土盖起来,这就是麦窖。

莜麦磨粉前要淘洗干净,晾干后翻炒。翻炒时麦粒表面的芒脱落下来,在空中飞舞,落在人们脸上、钻到衣服里,引起皮肤刺痒,十分难受。有人事先扎紧袖口,围住脖子。父母好像并不在乎,简单防护一下,一人烧火一人翻炒。几斗莜麦炒好后,灰头垢面,满身也是芒尘,但看着那些黄灿灿炒好的莜麦,父母满心欢喜,疲劳也忘得一干二净。炒好的莜麦没有了芒,十分干净,小孩子装在口袋里当零食吃。

那时乡村磨麦粉用得是石磨,磨莜麦较为省力,不像磨小麦那样一遍一遍的。莜麦磨得是全麦粉,既保留了莜麦的营养,味道也纯正浓厚。

莜面好吃,做起来却不易。像推窝窝、搓馀馀没有点真功夫还真不行。莜面饺子做好也不容易,几年前我在老家发小家,吃了顿莜面饺子,是村上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嫂帮忙做的。相对而言我母亲在这方面可谓行家里手,只见她双手推压面团,一张布满花纹的扇形皮子就从拇指一端出来,包上用土豆或菜做的馅,捏好码在笼里,像欲将起飞的燕子,亭亭玉立、让人赏心悦目。

莜面可做多种食品,各有各的味道,我童年时,暖天季节,饿了,用母亲腌的酸菜汤调一碗冷莜面充饥,十分爽口。初中住校,午饭是莜面傀儡,同学们视为玉盘珍馐,风卷残云一会儿就吃得精光。

莜面糊糊,也是很有特色的。在水中放些土豆、糜米或小米,待土豆熟时,撒些莜面,搅动几下即可。那时候,是人们早晚的家常便饭。将馒头掰成小块放在糊糊里,表面有了包浆,就着自家腌的酸菜,一度成了我的最爱。糊糊拌莜面炒面,是多数人的垫底饭。

莜面一直是家乡人的主食,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喜爱,上世纪五十年代,朱德总司令两次去内蒙古视察,每次都要吃莜面。朱老总当年在晋西北,多次在老乡家吃过莜面,其美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家乡人爱莜面犹如南方人爱大米,我对莜面的情结,是刻骨铭心的,每次回到老家,总要痛痛快快地吃上几次,有次还让弟媳熬了莜面糊糊、做了莜面炒面解馋。

我在苏州做过莜面饸饹,工具是从老家带来的手持拧面器,吃上一口,就有了家乡的记忆。我还做过莜面白面两面馒头,同样吃出了家乡的味道。

如今莜麦播种、收割、磨粉都机械化了,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。莜面粉也不是全麦粉,吃起来更适合年轻人和初吃莜面者的口味。

莜面蛋白质含量高,氨基酸不但含量高,且种类齐全。莜麦还有药用保健功效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去烦养心,降糖补阴,强肾增能,养颜美容。”因为这诸多因素,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莜面,包括那些在老家下过乡的南方知青。


审阅:张成磊

简评:文章笔调细腻、叙述连贯,结构完整,内容切近生活,读来倍感亲切。行文自然流畅,如秋水清澈见底,阳光缓缓漫过,显示了作者文字功底较为深厚。

终审:严景新


作者:王俊,大学毕业后,分配在苏州国防企业从事技术工作,退休后,偶尔写些豆腐块文稿,记录或者回忆一些事情,同时在文字上提高一下自己。

编辑:卜一


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《中国乡村》杂志,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

投稿必须原创首发,投稿邮箱:zxmtth@126.com

声明: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
(责任编辑:娱乐)

推荐文章
热点阅读